王阳明教你读心悟到/九州出版社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ISBN(咨询特价)
- 版次:1
- 商品编码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1-(咨询特价)
- 用趾胶版纸
- 页数:243
内容简介
《王阳明教你读心悟道》主要介绍:做人做到道貌岸然,藏头缩尾,虚言应世。那是白活了!做到“此心光明”,坦诚直率,任其性情,却又被人喜欢、尊敬,那才不枉了一世为人。
做功夫做到聪明伶俐,随流性转,圆滑接物,像小老鼠一样见危则避、见利则趋,那就把功夫做小了。心有准则,不动如涩知行合一,内圣外王,是真功夫。
做学问如果只是装了一脑门子知识,口讲言说,于身心上无所滋养,那好比摆书摊、卖旧书,能有几分进益?做学问而能润泽心灵、美化言行,是真学问。
目录
第1章 跟阳明学真性情
人人都有圣人潜质
轻轻松松做减法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良知自在人心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持志如心痛
空想无益
著相与不著相
第2章 跟阳明学真功夫
有事省察,无事存养
涵养重于识见
如何知行合一
增进功夫的良方
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增进学问智慧的路径
拔去病根,永不复起
常快活便师夫
第3章 跟阳明学真学问
要做切己的学问
学小技,通大道
不必迷信权威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真道只在简洁处
不爱虚名求实惠
记得不如晓得
不做“书呆子”
第4章 跟阳明学真境界
人生第一等事
圣人不是靠聪明造就
圣人无善无恶
修身俟天命
戒慎恐惧”即是良知
随人欺慢,处处得益
招灾惹祸的四大原因
第5章 跟阳明学官道
做官就是做学问
王阳明为官的五大高招
赏不逾时,罚不后事
重视宣传,美化风俗
诚于爱民,忠于谋国
……
第6章 跟阳明学友道
第7章 跟阳明学胜道
第8章 跟阳明学事道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孔子曾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
一个人如果无权无势无钱,自然“人微言贱”,无人理睬,心里的好想法无法推行,一身的本事无处可用,就像堆在仓库、直到过期作废都卖不出去的商品一样,价值如何体现呢?但是,名利权势都不是想来的,全靠做功夫,功夫深了,把该做的事做好了,一切都会不求自来。成龙演好了电影,根本用不着去想怎样出名,反倒要多想想怎样摆脱“狗仔队”的追踪;根本不用去想怎样赚钱,反倒要推掉一个个别人梦想不到的赚钱机会。反过来,功夫不行,自然是想什么没有什么。
人生就像一场赛跑,“奖牌”和“奖金”全凭各人的功夫定归属,你一百米跑二十秒,只能参加小学三年级的比赛,连参加“残疾人运动会”的机会都不会有;你一百米跑九秒,不用说,你一定是世界“总冠军”,别人会把你捧到天上去,将“超人”、“外星人”之类的尊号送给你,至于名利之事,甚至不再值得你去想。所以说,一个人只要认真做功夫就行了,别的都不用多想,想了也白想。如果你“混得不好”,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一定师夫不行,而不是因为你不够狡滑,或别人心眼不好、“不给你机会”。
你想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功夫。当然,功夫不止一种,说话有说话的功夫,办事有办事的功夫,持家有持家的功夫,恋爱有恋爱的功夫,功夫自然是多学一点好,但不可能学成万事通,一般而言,道德上的功夫人人必修,事业上的功夫则要依人生志向而定,你立定了什么志向,就去学什么功夫。王阳明说“立志用功”看成一件事,不立志自然懒于用功,不用功也谈不上立志,只是空想而已。王阳明是一个实干家而非空想家,他一旦立志,就会采取行动,去做“栽培之功”。
他幼年时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纵横疆场的将军,于是他勤练武功,击射,无不精通。后来他带兵时,在校场表演,三皆中,令人啧啧称奇。青少年时,他立志修炼“长生久视”之术,于是四处寻访名师,探讨玄理,打坐修炼。成年后他立志做圣贤,走上了儒家“经国济世”之路,于是他勤学各种切身功夫,提升领导素质。他本是文人,为何能统领大军、战无不胜而立下赫赫军功?那绝对不是天赋才能,而是平日勤做功夫的结果。
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守仁考中进士,“观政工部”,即在工部担任一个实习官员。当时明朝的北部边疆受到瓦剌的侵扰,而朝廷官员都无进取之志,不敢领军出征。对这一现状,心怀报国之志的王阳明很是不满,于是向皇上上书,提出八项措施,请求革故鼎新,改革经济、政治和军事,增强国力。他的上书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但八条措施都未施行。王阳明深知空言无益,于是下决心学习兵法,以备将来为国出征。据《王阳明年谱》说:“当时边报甚急,朝廷举将才,莫不惶蘧。
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以此可见,王阳明学兵法的志向是成为“韬略统御之才”。王阳明读过多少兵书,不得而知,但从有关文献的记述看,他至少读过《孙子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兵法》、《三略》、《唐李问对》,而且他对这些兵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查看全部↓